服务热线
057-224287108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史前文化:1.早期国家:(1)约莫5000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2)标志:①金属器具使用②贫富分化发生③文字成熟④都会泛起⑤礼制开端形成2.古代神话:有富厚的内在①商的第一个男性祖先契出生的故事反映的就是其时商部落由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转变,玄鸟说明商部落起源于东部或者东北地域。3.古圣先王:伏羲女娲、炎黄蚩尤、尧舜(二)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1.建设:夏禹2.启:继续了禹的王位①政治权利由传贤变为了传子②家天下的制度得以确立,国家成为帝王私产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④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3.死亡:夏桀是最后一个王,为商汤所灭(听说有一部门部族逃到北方成为了匈奴族的祖先)4.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是夏后期的国都所在地)(三)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1.主要帝王①建设:商汤和伊尹②盘庚九迁:签到了殷(河南安阳)A.迁都原因:躲避黄河水灾;政治革新需要B.影响:商成为东方大国③女将军妇好(武丁王后)④死亡:商纣王,为周武王所灭2.文化(1)甲骨文: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2)青铜文化:①最大的是司母戊方鼎②精品是四羊方尊(3)政治制度①宗法制: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占卜制度:神权与王权精密联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来决议,商王通过占卜明白天命,主宰国政③残酷的仆从制A.人祭:用仆从举行祭祀B.人殉:用仆从举行殉葬(4)考古:殷墟(四)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1.西周的建设:前1046年武王伐纣在牧野战胜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是为西周。
2.分封制:(1)观点:又叫封建诸侯,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周天子将子弟及元勋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要听命于周天子,但在本海内拥有绝对的权利。
(2)实行原因:①牢固周王室统治②落伍的生产力使周王室无法对全国举行直接有效统治③周王室希望将周文化流传到全国规模(3)分封工具:王室子弟(王族)、先代贵族、元勋等(4)诸侯的权利:①世袭统治权②对卿医生再分封③设置官员④建设武装⑤征派赋役(5)诸侯义务:①定期朝贡②提供军赋和力役③随从作战④镇守疆土⑤听从周王下令(6)主要诸侯国:①燕:召公之子封地,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②鲁:周公封地,由宗子伯禽代领,姬姓封国位居最东③宋:商贵族微子建设(7)影响及评价:①使周的文化形式笼罩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域②有利于稳定其时的政治秩序,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领土、牢固统治的努力作用。3.宗法制:(1)观点: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根据父系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牢固统治的制度。
主要包罗明日宗子继续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度等。宗法看法是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意理与人际关系。(2)目的:牢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产业和土地继续的矛盾。(3)内容:周王、诸侯、卿医生、士都实行明日宗子继续制(焦点)。
明日宗子为大宗,明日宗子的兄弟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可是在本国是大宗。
(4)特点:①以明日宗子继续制为焦点②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③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联合④形成森严的社会品级(4)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产业和政治职位的分配与继续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与“家”密切联合在一起。③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延续进而家国同构。
④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⑤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行分。
(5)家国同构的观点: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配合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职位至尊、权利至大;在海内,君主职位至尊,权利至大。
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品级关系。
家国同构是古代宗法社会显著的特征。通常涉及宗谱、宗祠、族规、血缘亲属、明日庶之辩、祭祖、落叶归根、寻根问祖、重男轻女等信息都是宗法制的体现。4.礼乐制度:(1)观点:“礼”是维护贵族品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划定。“乐”是配合“礼”举行维护品级差异的乐舞。
(2)内容:礼乐制度要求各个品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3)目的:牢固贵族身份职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
(4)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5)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和谐,对后世发生了深远影响。
(6)瓦解:春秋时期,泛起了礼乐崩坏的局势。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始皇(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经由近十年的吞并战争最终攻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竣事了数百年的破裂战乱,建设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开疆拓土(1)北部边疆:①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设置郡县②修筑直道③修长城(2)岭南地域:①修灵渠,相同湘江和漓江水系②平定岭南,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最靠南)(3)经略西南夷(今云贵、川西、甘南):开发“五尺道”,任命仕宦3.天子制:①天子拥有行政、司法、军事权②具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4.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辅佐天子处置惩罚全国政务)(2)太尉:军权(3)御史医生:监察百官(4)九卿:卖力中央各官厅的详细事务(5)中尉:京城治安(6)将作少府:宫廷工程修建5.郡县制:(1)基本框架:郡(郡守、郡尉、监御史)——县(道)——乡——里(2)郡县制的特点①地方主座由天子直接任免,不能世袭②地方主座没有封地,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由中央统一支配③彻底破除了官员世袭制度,事实上否认了分封制(二)汉朝(前202年——220年)汉承秦制略有损益唐太宗与汉武帝1.汉代治国思想的变化(1)汉初:黄老之说(道家学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①原因:国家刚刚建设百废待兴 ②效果:文景之治国家大治(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原因:A.匈奴及王国问题黄老之学已经不能解决 B.汉武帝小我私家希望建设大一统王朝的需要②内容:A.君权神授(天子)B.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限制君权)③影响:A.百家争鸣局势竣事 B.儒家成为封建王朝正统 C.到达了增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2.分化相权:(1)频繁更换丞相:在位54年用13相(2)破格提拔(3)内外朝制度:设置中朝(内超),丞相失去决议权3.选官制度的厘革:察举与征召(1)察举制:①观点: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地方将有能力的人推荐给中央,其时最注重的是孝和廉 ②作用:A.到达了选拔人才的目的 B.攻击了门阀,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增强(2)征召:自上而下的征召4.对地方的监视:刺史与司隶校尉(1)刺史监察规模:父母官及诸侯王,一开始只是代表中央监察时有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2)东汉后期逐渐掌握实权,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5.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形成: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厥后王国威胁中央,并酿成七国之乱(2)解决:①刺史制度 ②推恩令 ③附益之法6.北击匈奴,解决帝国北部疆域威胁(1)汉初和亲:派公主去和亲,是屈辱的(2)汉武帝的征伐:三次大规模出征,最后一次漠北之战打垮匈奴主力(3)汉元帝的“和亲”:昭君出塞(4)汉明帝的最终解决:窦固、窦宪7.凿空拓荒,西域内附(1)张骞出使西域①目的:团结大月氏,夹击匈奴②影响:A.相同了中原与西域 B.为日后西域归属中央缔造条件 C.为丝绸之路开发缔造条件(三)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九品中正制,地方设中正官,卖力对当地人物的德才举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受官的依据(四)隋唐(581年——589年——618年——918年)1.科举制(1)原因:①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②士族衰落 ③庶族兴起 ④攻击门阀士族特别是关陇田主团体的需要(2)隋唐生长①开始实行:隋炀帝②唐太宗:进士科与明经科③武则天:设立武举与殿试④唐玄宗:由礼部高官来主持,提高职位(3)影响①攻击了士族②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保证了专制政府的人才泉源④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分子从政提高了行政效率⑤有利于社会重学民风的形成⑥形成了相对公正的选拔制度2.三省六部制(1)设置:①中书省:决议机构,主座为中书令②门下省:审核机构,主座为仕中③尚书省:执行机构(焦点),主座为尚书令,太宗后为左仆射、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租庸调制:税收制度(1)租:田租(2)调:人头税(3)庸:代役税 A.隋代“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唐代无年事限制4.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其基础是均田制5.视察牢狱: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牢狱视察执法情况6.征高句丽:(1)隋炀帝三次征伐(2)唐太宗征伐未获全胜(3)唐高宗征伐灭高句丽,建安东都护府(五)宋代(960年——1127年——1276年)宋太祖1.分化军权(1)杯酒释兵权(2)三分禁军(3)设枢密使,枢密使只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领兵上将只有领兵职权(4)更戍法(5)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2.分化相权(1)丞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2)参知政事:行政权(3)枢密使:军权(4)三司使:财政权3.分化地方权力(1)文官担任父母官(2)设置桶判(3)转运使收财权(4)死刑复审收司法权4.强化司法监视: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查邢狱官员5.完善科举制(1)扩大数量(2)殿试成为定制(3)糊名法6.儒家思想重建:程朱理学(温习第三册时详细讲)(六)元代(1271年——1276年——1368年)1.强化御史台:人命重案以公牍形式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仕宦时可以接纳拘捕、审讯、先斩后奏等手段2.行省制度(1)原因:行省制度是元王朝领土极其宽大的情况下实行的地方治理制度,如此宽大的领土中央无法直接统治,分封制又容易造成地方盘据(2)机构设置:①设“腹里”,由中书省直接受辖 ②设行中书省,即行省治理地方A.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隶属于中央B.官员由中央任免 C.受中央控制,重大民政事务报中书省,军政需呈报枢密院D.行省官员无权调动军队、更改钱粮征收制度 E.定期向天子述职 F.中央监察 G.省官互迁3.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域实行4.增强边疆统治:设置宣政院,治理西藏、青海事务(七)明朝(1368年——1644年)1.废丞相、权分六部2.特务统治:锦衣卫(军队)东厂西厂(阉人)3.内阁制:虽权力很大,但始终没有取得法定职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4.改土归流:贵州布政使司5.增强边疆统治: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藏设宣慰司、封爵法王等形式6.明代的行省制度:①设承宣布政使司掌地方行政、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政 ②后期设总督、巡抚总览大权(八)清朝(1616年——1636年——1644年——1840年——1912年)1.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到达巅峰2.改土归流(1)条件:平定三藩之乱(2)实行:康熙、雍正、乾隆3.增强边疆统治(1)边疆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举行行政治理(2)内地十八行省:(3)五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伊犁(4)设置理藩院:掌管蒙古、新疆、西藏事务。(5)西藏:①理藩院治理②封爵班禅、达赖③设置驻藏大臣④金瓶掣签制度。
本文来源:koko体育app下载-www.naolipx.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跟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22 www.naolipx.com. koko体育app下载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73678964号-5
地址: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市香港区依和大楼3703号